人物小传:苗莹莹,女,副教授,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15年。主持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一项;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一项;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18篇,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篇;科技核心期刊5篇。参与河南省教改项目获得河南省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;以主要参与人参与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、河南省一流课程等多项教学质量工程。曾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、河南省文明教师等多项殊荣。
天气放晴,阳光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医工楼披上了一层金色。四楼电梯拐角处的一个办公室内,苗莹莹身穿黑色外套,正坐在电脑桌前备课。她在中国知网的搜索栏里输入“超声乳化术”几个字,相关论文很快便出现在屏幕上。
纵然已有15年解剖课教学经历,但苗莹莹仍会把备课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。在她看来,人体结构虽然不变,但和解剖相关的临床知识却一直在更新,作为老师,她有责任把最前沿的内容带到课堂上。
“女神”吸粉无数,学生为她转专业
学医难,众所周知,但三全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却说:“万幸,有我苗姐!”
4月16日上午,苗莹莹在谨学楼A302教室讲《脑脊髓被膜、血管和脑脊液循环》,这是4个班的课,满员不过120人,但容纳260多人的大教室竟座无虚席。学生们习以为常,他们知道,多出来的肯定是蹭课的。
坐在第一排的徐文俊是这周来第三次蹭课,80分钟的课堂,他全神贯注,踊跃回答。其实,这节课他早已上过,但就是想来听,他说:“‘解剖女神’的课深入浅出,幽默风趣,对我来说是一件比玩还要开心的事。”
王梦雯也是“铁粉”一枚,同样是来蹭课。她原本学护理,有一次,抱着好奇心和同学一起去蹭苗莹莹的课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不仅“有空就蹭”,还在学习上狠下功夫。目的很明确,就是门门取得好成绩,这样就有希望转到临床专业,就能经常听苗莹莹的课。天道酬勤,王梦雯终如愿以偿,但蹭课的习惯保持至今。
“去年秋天的一天,我们上大课,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到苗老师抱着书在门口站着,教室顿时沸腾了,大家都以为临时换苗老师的课了,可左等右盼她竟没出现,原来她走错了教室,是去给隔壁班上课的。大家很失望,叹息声一片。”学生张帆回忆。
当好引路人,播种“爱”的种子
学医是一个漫长的、艰苦的过程,作为一名解剖学教师,苗莹莹认为,自己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种下一颗“热爱”的种子,唯有热爱,方能抵消职业生涯的漫长与枯燥。
“农村妇女打架的场景中,会出现因薅头发头皮撕裂的现象。主要原因呢,是因为我们颅骨顶部骨膜与帽状腱膜结合疏松……”在苗莹莹的课堂上,再枯燥的知识点,都会被披上一件有趣的外衣。学生丁宝鑫这样评价:“苗老师的课,乖乖听就行,她总有办法把该记住的知识点用最有趣的方式输送给你。”
课堂上的风轻云淡,离不开课下的全力以赴。苗莹莹讲课用的《系统解剖学》教材,在很多学生眼里奉若珍宝。如果能有机会借上半天,当事人一定会像中彩票一样高兴。翻开这本有些破旧的教材,映入眼帘的是空白处密密麻麻、各种颜色的批注。这些批注中,有的是记忆口诀,有的是执业医的考察重点,也有的是最新的临床知识和科研成果,妥妥的“干货”。
苗莹莹牵头举办的全科医生大赛颇受该校学生喜爱。说是全科医生大赛,不如说是情景剧大赛,历时两个多月的比赛中,学生需要自己去找病例,研究它们的临床表现、治疗方法等,然后将其改编成剧本演绎出来,期间还需要真实再现医患纠纷、人文关怀等内容。寓教于乐的方式,不仅扎实了学生的基本功,还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,从心底改变对患者的“声音”和“态度”。
孕期加班熬夜孩子早产20多天
如果把事业和家庭放在天平的两端,苗莹莹的重心没有任何悬念地倾向了学生。
2018年的解剖图大赛和苗莹莹的二胎预产期不谋而合,都是4月份。作为指导老师,从规则制定、场地选择、作品指导,到初赛、复赛评分,她一项不漏地参加,严控质量关。为了不让分娩影响大赛,她挺着大肚子协调奔波,加班熬夜为1000多幅作品写修改意见。到了3月下旬,比赛完美落下帷幕,她却因劳累过度早产了,孩子提前了20多天出生。
2019年春天的一天,苗莹莹一大早就坐班车去上课。中午的时候,她打开手机,发现全是母亲的未接来电。接通电话后,母亲抱怨:“孩子都快烧到40度了,给你打了那么多电话,咋就是不接啊。”那一瞬间她蒙了,作为妈妈,她迫不及待想回家,可实际情况是,她下午、晚上都有课,别的老师没有准备,换课基本不可能,于是她硬着头皮说:“妈,你先送孩子去医院。”晚上10点多,苗莹莹才赶到医院。病床上,孩子仍迷迷糊糊地烧着,她心疼地将其拦在怀中。
在苗莹莹看来,认真对待每一节课,努力讲好每一个知识点,非常重要,这些学生都是医学后备军,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生命面前,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。
爱,是双向奔赴的美好
苗莹莹出生在医学世家,从小耳濡目染,希望像母亲那样从医。但毕业时却选择了当老师。“医生能救治的人是有限的,当老师却有可能教出一大批救治病人的医生。”她这样说服家人。
时光荏苒。她用心守护一颗颗种子,如今已陆续开花结果。
“苗姐,你的课堂是我初次感受到医学光和热的地方,永远爱你!”2021级学生张豫杰给苗莹莹留言。
“苗姐,我研究生上岸了,广东医科大学,呼吸内科,我导师的博导是钟南山院士!特别幸运大学遇到苗姐,你是我永远的苗姐!”2017级学生杨怡恬发信息报喜。
“苗姐猜对啦,我去上海支援抗疫了,苗姐的学生不能瓤,肯定得次次去支援,扬州、苏州、上海都得有他的身影。”怕老师担心,2013级学生雷威在微信上故作轻松。
胸中有志,心中有责,眼中有爱,手中有才,一届又一届学生正朝着苗莹莹设定的目标努力前行。“我只是一名老师,但会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极致,让他们踩在我的肩膀上探索未知的医学世界。”苗莹莹说,很庆幸当初的选择,这辈子最美的遇见,就是遇见三尺讲台。
“因为有爱,才有了医疗和医院,如果没有爱,那是交易,它不可能有尊严……”明亮的教室内,苗莹莹深情地讲授着。她深知,只有一代代人追随前人的脚步,走进医学、爱上医学、扎根医学,才能有医脉的传承,才能为更多被疾病折磨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。